沉睡中的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的潛伏期?
艾滋病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艾滋病病毒(HIV)開始,到出現艾滋病癥狀和體征的時間。人體感染艾滋病后需經過0.5~20年,平均7~10年的時間才能發(fā)
2025-05-10
艾滋病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艾滋病病毒(HIV)開始,到出現艾滋病癥狀和體征的時間。人體感染艾滋病后需經過0.5~20年,平均7~10年的時間才能發(fā)展到艾滋病期。
艾滋病潛伏期有多長
其潛伏期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、型別,感染途徑,機體免疫狀況,營養(yǎng)條件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。未發(fā)病者有的可長期甚至終生隱匿,成為艾滋病攜帶者。處于潛伏期的艾滋病感染者其血液、精液、陰道分泌物、乳汁、臟器中含有艾滋病病毒,具有傳染性。
艾滋病潛伏期的三大癥狀
1、淋巴結腫大
淋巴結腫大發(fā)生率為55%~100%,當高危人群患者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時,很可能與艾滋病毒感染有關。腫大的淋巴結雖然是全身性的,但是多見于頸后、頜下或腋下淋巴結。腫大的淋巴結不融合,質硬,偶有壓痛,表面皮膚無改變。淋巴結腫大的程度與血清內艾滋病抗體滴度高低相關。 此外,艾滋病伴發(fā)有淋巴瘤,包括Burkitts淋巴瘤,免疫母細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發(fā)生淋巴結腫大。
2、全身癥狀
艾滋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最常見的是反復出現的低熱(約占72%),伴有寒戰(zhàn)、消瘦、疲乏無力,體重下降(可達5~22公斤),繼之極度嗜睡無力,不能支持平常的體力活動。慢性腹瀉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顯的早期臨床表現。并且常找不到發(fā)熱、腹瀉和體重減輕的原因。根據38例艾滋病的臨床表現特征分析,以上癥狀及體征均占總病例數的80%以上。
3、皮膚損害
專家指出皮膚粘膜是艾滋病侵襲的主要部位之一。許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膚損害為首發(fā)癥狀的。在臨床上有多種表現,如皮疹、全身瘙癢、尖銳濕疣,接觸性濕疣、蕁麻疹等。但皮膚損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濟氏肉瘤的皮膚改變。
上述的就是關于艾滋病潛伏期的一些介紹,希望通過以上的介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網友投稿整理編輯發(fā)布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應有相關法律責任。如果文章、圖片有涉嫌抄襲的內容,請發(fā)送到管理郵箱舉報,且提供抄襲的相關證據,一但查實,會在24小時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
最新推薦
艾滋病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艾滋病病毒(HIV)開始,到出現艾滋病癥狀和體征的時間。人體感染艾滋病后需經過0.5~20年,平均7~10年的時間才能發(fā)
2025-05-10
在性病醫(yī)院臨床上男性生殖器皰疹是指皰疹病毒(Herpesviruses),是群中等小的雙股DNA病毒,有100以上成員,根據其理化性質分α、β
2025-05-10
熱門排行
患有淋病如何確診?檢查淋病有五大方法
檢查淋病的方法有五種,分別是培養(yǎng)檢查、涂片檢查、抗原檢測、PPNG檢測和藥敏試驗。下面對這五種檢查方法,我們進行詳細的了解。1、培養(yǎng)檢查淋
感染艾滋病后空窗期有多久?
艾滋病窗口期是指艾滋病毒進入人體后,需要一段時間血液才會產生艾滋病毒抗體,在這段時間里,是檢測不出來艾滋病毒的,所以稱為窗口期。之所
男同為何更易患艾滋病?如何預防?
雖然艾滋病日已經過去,但對艾滋病的關注一直未減少。近日有媒體報道,隨著艾滋病經性傳播、尤其是男同性戀傳播形勢日趨嚴峻,學生人群中因為
HIV抗體檢測顯示陰性,證明沒事?
網友提問:在沒有安全措施下發(fā)生了關系后,現在一年了,剛剛去做了HIV抗體檢查結果是陰性,請問一下這是不是可以證明沒有感染啊?兩性專家表示,一
淋病的治療原則有哪些?
淋病是由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性傳播疾病,傳染性強,發(fā)病率占各種性傳播疾病之首。這種性病對許多人產生了極大的痛苦,淋病雙球菌不但可以引起泌
預防艾滋病要注意這10個要點
預防艾滋病要注意這10個要點1、艾滋病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傳播:性接觸、血液和母嬰傳播。2、艾滋病是一種目前尚無有效治愈方法但是完全可以預防
生殖器皰疹通過什么傳染 怎樣扼住疾病源頭
生活中我們都怕無緣無故被疾病找上門來,尤其是那些傳染性強、發(fā)病率高的性病。而生殖器皰疹這個疾病近年來在我國傳染率一直有所提升,對人們
艾滋病傳播途徑有哪些
想要預防艾滋病發(fā)生,就要知道艾滋病傳播途徑,只有從源頭入手進行防范,才能避免受到這種疾病危害。(1)性傳播一個人可以通過與另一個人的性
女性應該如何預防軟下疳?
軟下疳是通過不潔性行為傳播的一種急性、有選擇的外陰性病。其特點是發(fā)病率高、傳播性強,那么女性應該怎么預防軟下疳呢?軟下疳典型的臨床表
梅毒對懷孕會造成什么影響
妊娠梅毒不但能給孕婦健康帶來影響,更能影響胎兒發(fā)育,導致流產,早產,死胎。即使妊娠能維持到分娩,所生嬰兒患先天性梅毒的幾率也很高。妊
相關評論